媽祖的故事


觀音賜丸送子(第一堵)


媽祖為福建莆田湄洲嶼人,姓林,名默。祖籍河南,世代為官,祖上有福建“九牧林”之稱。其父林惟愨官至都巡檢,為人樸實敦厚,好善樂施,鄉人稱為林善人,其母親王氏,二人多行善積德。已生有一男五女,恐只有一子,難繼香丁,想多生一男。夫妻信佛,其妻陳氏,持齊禮佛,日夜禱告于觀音菩薩,求多賜一子。時日既久,惟愨夫婦的虔誠感動了觀音菩薩。某夜,陳氏夢見觀音菩薩出示一丸而對她說:“你家累世功德,上天當庇護你家,吞食此丸,可得一子,濟渡天下蒼生。”陳氏食此丸畢,其夢即醒,身感有孕,林惟愨夫婦驚訝不已!


誕龍女天輝地香(第二堵)


常人懷胎十月,媽祖懷胎十四個月。宋建隆元年(公元九六零年)三月二十三日酉時,傍晚時分,天色已黑,伸手不見五指。忽然一顆流星從天而降,光華奪目,照得湄洲嶼,山海如火,岩石紫紅,草木清晰可見,百姓無不驚奇,林家更是紅光沖天,鄉人以為失火,趕來救援。擁至林家,發現不但無火,反而異香氤氳,滿屋紅光如炬,陳氏正誕下一女。林氏一家與眾人皆驚異不已。女嬰誕下之後,異香氤氳,經月不散,林氏夫婦知觀音送神女之夢,甚為疼愛,因女嬰滿月不哭,故名為林默!


遇仙翁古井賜符(第三堵)


林默娘自幼聰明穎慧,膽色過人。五歲即隨父出海巡邏,諳熟水性。八歲入塾讀書,過目成誦,釋文解義。十歲喜靜,誦經禮佛。十三歲得遇道人,授以“玄微秘法”。十六歲時,某日,與眾姐妹照妝于井中,忽見一仙人手持一對銅符,自井底冉冉而上。眾姐妹驚駭奔走,獨林默娘不慌不忙,跪拜仙人。仙人即以手中銅符相贈,並授以仙法。林默娘得此之後,潛心研習,學得一身法術,靈通變化,自此神通廣大。未卜先知,為人治病,除疫去瘟,驅鬼辟邪,呼風喚雨,解旱止潦,飛馳海上,遊巡島嶼,打救海難,深得百姓愛戴!人們稱她是“神姑”,“龍女”。


顯神通草席為帆(第四堵)


林默娘凡人之身,卻有神仙法力。福建地處東海之岸,平時無風也三尺浪,若一旦刮起風來就更加波濤起伏,船不能行。有一天,林默娘搭乘擺渡過海,本是風平浪靜,船至中途,忽然疾風驟至,惡浪大作,水花四濺,船不能前,搖晃不顛簸,十分危險。舟中之人,面如土色,呼號救命,嚇款艄公。林默娘卻鎮定自若,視若無事。她對眾人說,不要驚慌,隨手將恰從市井買來之草席掛於桅上,以席作帆。艄公看了,哭笑不得,對默娘說,草席焉能為帆?默娘淡然置之,頃刻之間,風鼓草席,竟如滿帆,船行如箭,若履平地,即達彼岸,見者無不驚歎,嘖嘖稱奇!


逐二孛海津澄清(第五堵)


在湄洲之隔海對望有一吉蓼城,城西有一跨海石橋,為南北往來要津之路。有一天,怪風空起,把橋柱吹倒,其橋塌斷,行人墜入海中。橋斷之後,兩地人民交通十分不便。該地老百姓無計可施,也只有請來他們心目中的神女林默娘前往察看。林默娘到場後,祭起銅符,一照就知,遙見該處黑氣沖天,是兩條黑龍在那裏作怪。她演咒法術,將其驅逐,自此風平浪角色,道路暢通,人渡如故,無不感念林默娘!


焚祖屋導航番船(第六堵)


北宋年間,一天,萬里晴空,水靜如鏡,一艘大食國商船決定啟航回國。林默娘知道正是風暴前的平靜,即前往相勸。番邦船員,傲然大笑,認為海平如鏡,為何不能啟航?她再三勸阻:“今夜必起風暴,強行開船,將有生命之危。”番邦反唇相譏,出口傷人,下令開船。是夜子時三刻,果然風起,惡浪滔天,狂傲的外國人已全不辨方向,全船命危矣!林默娘急將紅燈掛于屋頂,柴薪點火為番船導航。可是風雨交加,一豆大的火光,無濟於事。救人如救火,為了番船全船數十條人命,她不顧姐妹小媚的勸阻,毅然把自己的祖屋點燃,化作沖天大火,番舶宛如見了太陽,急忙調轉船頭向火光方向駛回,終於回到湄洲島。番人感激不盡,要為林默娘重造祖屋,林默娘不接受。全島群眾立即捐出木石,動手為林默娘重建祖屋,大食國商人千恩萬謝,重新啟航。


護允迪高麗通使(第七堵)


宋宣和癸卯年,給事中路允迪出使高麗。船隊入渤海灣時,突然大風驟起,風移濤來,泰山壓頂,浪卷船去,舟若秋葉,人如牆草,昏眩嘔吐,體不能支,八船覆七,士卒皆亡。路允迪匍匐船上,求神救庇。忽見一女神現于桅頂,朱衣端坐,急叩頭求庇。只見女神玉手一揮,即時風平浪靜,路允迪涕淚交加,千叩萬謝!路允迪唯餘一船,順達高麗,完成使命!歸來之時,言之於眾,問不知為何神?莆田籍的保義郎李振及福建水手告知是媽祖,並備述媽祖無數顯應之事。路允迪說:“世間只有生我者恩大無極,我等漂泊大江,身瀕於死,雖父母愛育之至情,莫或能助,而神姑呼吸可通,則此日實再生之賜也。”路允迪歸程又得媽祖一路保護平安覆命,立即奏明皇上媽祖救命之恩,皇帝即詔賜“順濟廟”額,立廟祀于江口。


伏海神祭符拋杯(第八堵)


莆田西北方海域有二怪,一叫千里目,一叫順風耳,時常出來作祟,興風作浪,傷害漁民。漁民向林默娘求助,林默娘遂扮作漁家,找尋二怪。經過十天之後,才與二怪相遇。二怪見她貌如天仙,遂追逐之,想娶之為妻。林默娘大怒,調來東海水兵,把二怪團團圍住。祭起銅符,金光萬道,並把手中兩個鐵砂膠杯向空中一拋,化作兩座小山,鎮住了千里目和順風耳。這兩座小山,就是現時莆田埭頭黃岐村北海上的兩個小島,一個叫東膠杯,一個叫西膠杯。林默娘收伏二怪,並收為己用,同助林默娘觀天文,察地理,以及打救四方遇難之漁民!


妃立桅神助鄭和(第九堵)


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時候,是明永樂三年,即公元一四零五年,鄭和初航往暹羅等國。鄭和的船隊雲帆高懸,浩浩蕩蕩。船至廣州的大星洋,突然大風驟起,洪濤如山,波峰浪穀,巨舶如葉,上下顛簸,船之將覆。舟工請鄭和向天妃祈禱,鄭和向天妃祝說:“和奉命出使外邦,忽遭風濤危險,身固不足惜,恐無以報天子,軍士生命,息於呼吸,望神妃救之。”鄭和祝畢,忽聞鼓吹之聲,一陳香風,宛見天妃颯颯飄來,立於桅端,旋即風恬浪靜,轉危為安。鄭和在經過三天佛齋時,又遇到海寇陳祖義,也得天妃神助,剿滅海寇。鄭和回國之後,立即奏明皇帝,封“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”,下旨修建南京天妃宮,遣大常寺少卿朱焯祭告。並命福建守官重修泉州天妃宮,並規定以後所有出國使者,必先到天妃宮祭典祈佑,方可啟程。


旋上風反敗為勝(第十堵)


鄭和在第三次下西洋的零點,是永樂七年至九年,即公元一四零九至一四一壹年。鄭和同指揮陳慶率領之水師在西洋碰上海盜打劫。由於處於下風,海盜乘風而攻,鄭和水師被動被功,形勢危急,鄭和節節敗退。眼看海盜得逞,陳慶立刻禱告天妃,祈求天妃神助。說時遲,那時快,陳慶話音才落,立見大風突然反向,猛吹賊船,鄭和水軍成了上風。只見大風把賊船吹得東歪西倒,鄭軍乘勢功擊,轉危為安,窮追賊寇,擒賊擒王,大獲全勝。鄭和及陳慶率全軍士卒叩謝神恩:“反敗為功,轉禍為福,再造之德,山高水深。”鄭和殄滅海賊之後,繼續率舟師前往各國,道經錫蘭山國,其王亞烈苦奈兒負固不恭,謀害舟師,賴神顯靈知覺,遂生擒其王,至九年歸獻。


呼天妃神女挽漕(第十一堵)


明朝,我國的北方糧食仍然極大程度上依賴南方,因此南糧北運的海上漕運仍是朝廷的重要工作。洪武初年,漕運所動用的船隊非常龐大,動軋船舶上百,士卒過萬。有一次,漕運船隊在北海遇上颶風,一時天昏地暗,颶風卷起千重山,百艘糧船傾旦夕,萬人生命懸一線,萬石官糧毀瞬間。于此時也,萬人呼泣,只在待死。於此時也,君皇在哪里?大官在哪里?父母在哪里?兄弟在哪里?文人雅士在哪里?史官道學在哪里?一萬官兵船工在走投無路之下,唯有大叫“天妃救命!”天妃,只有天妃,聞聲救苦救難!她來了,她是在大家肉眼能看到的情況下來了,她鳳冠霞披,神火常隨,天妃一現,即時風回浪平,一帆順風直送漕船到直沽。皇帝聽了,驚栗不已,封“昭教純正孚濟感應聖妃。


退海潮江堤斯成(第十二堵)


浙江的錢塘江潮,蔚為天下奇觀,從“錢塘江潮連天雪”的名句,就可以看出錢塘江潮如何洶湧澎湃。其來之時,恰如千軍奔騰,萬馬馳騁,鋪天蓋地。又像一堆堆直連上天的雪堆,滾滾而來。臨其境也,直感地動山搖,震耳欲聾,膽戰心寒,其勢何壯哉,觀之撼人心肺!每次潮來,崩堤裂岸,農田淹沒,潰屋坍房,人畜俱殃,既是杭州奇觀,也為杭州之患。朝廷下旨築堤擋潮,但潮水激蕩,波湧潮摧,無法施工。築堤官只好到濤頭上的艮山天妃祠中禱告,天妃示之退潮五天,以便築堤。官禱之後,看到艮山祠前,潮水似有所限,繼而退潮。築堤官趕快督促軍民築堤,日夜趕工,五天而成。潮水複至,果應五天退潮之期。堤官心如石墜,“撲通”作跳,見天妃靈應如此,不得不據實作表,奏上皇上。皇上下旨重修艮山祠,加封“靈惠助順嘉應英烈妃”!錢塘自此無泛圯之優!


治嚴嵩忠臣得夢(第十三堵)


明嘉靖年,即公元一五二二年間,奸臣嚴嵩,專權朝政,為害朝野,縱容貪污,百姓水火,怨聲鼎背景。禦史林潤,為人正直,忠貞清廉,不忍嚴嵩貪污腐敗,意欲草擬奏章,彈劾嚴嵩。又擔心嚴嵩勢力浩大,若聖上不准,必受加害。不決之際,夜得一夢,夢見媽祖告之:“公信忠誠,彈劾奏本一上,必得批准。”林潤夢醒,知是媽祖指示,皆因嚴嵩積惡,人神共憤,天理不容,故大膽上疏,彈劾嚴嵩。果得皇上准奏,為國除奸,為民除害,天下稱慶!朝廷知是媽祖神示,故為媽祖建廟于涵江,四時祭祀,以謝媽祖懲惡除奸之恩!


賜甘泉白湖除瘟(第十四堵)


宋孝宗乾道二年,即公元一壹六六年春天,莆田地區發生瘟疫,病者無數,人心惶惶,官府束手無策。媽祖降于白湖旁居民李本家,對李本說:“瘟氣流行,我為本郡向玉皇大帝請命,在湖旁一丈的地方有甘泉,可治瘟疫,飲之能愈。”眾人知是神命,趕緊鑿報掘,掘至很深,仍不見泉。大家都說,這是神賜,一定會有,故努力再掘數鋤,忽然清泉湧出,人竟取而飲之,甘冷若醴。汲水的人絡繹不絕于路,早上喝了,晚上就好。一郡之瘟疫,得以杜治,人人皆拜謝神恩!宋教宗皇帝聽了,封“靈惠昭應崇福夫人”


演法力鐵馬騁海(第十五堵)


又有一則為百姓廣為流傳,津津樂道的故事。有一天,林默娘因事從湄洲嶼到賢良港。來到碼頭,久待不見搖渡,因有急事要趕時間,林默娘十分焦急。看見碼頭有一大屋,屋簷下有一鐵馬,遂騎上簷下鐵馬,策動而起,飛馳於水面之上,如履平地。岸上的人無不驚駭,以為騎的是青驄馬飛于水上。天馬行於空中,但卻聽不到馬的嘶叫和鞍鐙之聲。真馬騎于水上暢通無阻,已不可能,策動鐵馬飛于水面,若非神仙,誰可為之?


警乾隆進香祖廟(第十六堵)


乾隆皇曾秘赴祖廟進香,他在渡口等到日落,卻不見一船,乾隆嗔道:“我朝多次封誥,今日來訪,何不派船來接,她不靈!”話音剛落,即見漂來一船,渡船的是老翁和一紅衣女子。太監對船隻以說:“請施方便,渡我們上島,船租加倍。”艄公說:“天熱客稀,故晚出,諸位久等了!”乾隆上船,至半渡,忽然風浪大作,小舟顛簸,乾隆嘔吐大作,癱倒船中。艄公則談笑風生,如閒庭信步,安慰乾隆道:“客官勿怕,小船有神保佑,遇難呈祥。”乾隆忙跪船頭祈禱:“神明保佑,賜我平安,自當厚報。”話音未落,大風嘎止,海波驟平,旋即上岸。乾隆面如土色,手下挽抬登上湄嶼,到廟進香。抬頭一看,赫見船上漁女竟像媽祖,回到渡口,無人知有老翁父女在此擺渡,知是媽祖顯靈,教訓失言,再回廟中致謝!回京立即御筆“德孚廣濟”匾額,又賜楹聯謝恩!


除陰鬼高裏施法(第十七堵)


在收伏二嘉兩魔之後,高裏鄉出現陰怪作祟,含沙侵染百病,不得其治,村人一起到林默娘家請神姑救治。她取符咒貼病者床頭,大家如命而行,聽到屋瓦響處,一物如鳥,拼飛而去。林默娘循跡而清穴掃巢,遂化一小鳥,匿於樹梢。只見渺涉林端,起一團黑氣,林默娘說“不可留此為害鄉里,追而擒之。”將符水一灑,鳥從空墜,並無開體,僅存一撮枯髮。舉火焚之,顯現原形,乃兀兀一小鬼也,向林叩拜:“願皈依台下服役!”林默娘收之!


戰晏公投繩縛妖(第十八堵)


晏公面如黑漆,濃眉橫髯,被林默娘收服的千里目與順風耳就是晏公的手下。他本為水神,卻縱容手下為害江湖,為林默娘所收伏。晏公不忿,浮海為怪,毀船沉舟,為害商漁,林默娘自然不會放過。她駕輕舟巡遊東海,找尋晏公,與之大戰一場,晏公不敵敗下,但仍不服,幻化神龍,興風作浪,再來相犯。她投下神繩,隨攝隨粘,牢固難解,晏公才懼而伏罪。林默娘收為部下,命為總管而囑咐他:“東海陰惡,你今統領水族諸班救民危厄!”


祭上蒼雨潤百姓(第十九堵)


林默娘二十一歲那年,莆田地區大旱。河流乾涸,田地龜裂,連食水也有困難,農民困苦萬分。當時的林默娘,已是無人不曉,能呼風喚雨的神女。全縣父老都說,非神女不能解此災害。莆田縣令無計可施,也知她神通廣大,為解全縣旱災,以救百姓水火,決定求救于默娘。他不惜紓尊降貴,冒著烈火驕陽,趕數十里路,穿洋過海到湄洲嶼,親自登門,懇誠謙恭,請林默娘為全縣百姓祈雨。她為解全縣百姓苦困,拯民水火,遂答應縣令設壇祈雨。祈雨完畢,神姑告訴縣令壬子時申時普降喜雨。到了壬子時未時,卻依然萬里晴空,烈日如火。大家正在狐疑,是否她法力無效,不能求雨。大家正在捏著一把冷汗,心中一五一十地等待申時到來。申時一到,萬里晴空,突然雷從天降,電光閃閃,烏雲驟滾,天空如煮沸了的大鍋,緊接著銀竹如箭,暴雨如傾,水深三尺,旱情驟解,萬民歡呼,皆頌林默娘“靈通神女”。


服龍王收魚作兵(第廿十堵)


東海歷來水怪眾多,時常興風作浪,破船沉舟,過往漁民商旅,常受其害。林默娘自十六歲起就時常飛巡海上,游於礁嶼之間,降妖伏魔,靖清海域。一日,她與當地官員巡行海上,命駐舟中流,只見四海龍王率領水族駢集,畢恭畢敬,向林默娘請罪問安。她敕令免其罪,飾令以後要護庇漁商百姓,不得興風作浪。四海龍王率水族齊齊謝恩,然後退潮。至今每年天後誕辰,猶見海族集結,前來慶祝,漁民見之不敢下網捕撈。


救商舶吹草成木(第廿一堵)


在湄洲嶼西面有個門夾鄉,正當港口出入之處。怪石林立,暗礁錯雜,水流湍急,旋渦處處,人臨驚心,船過憧憚。有日,浙江來之商船,經此入港之際,恰好刮起大風,頓時浪高如山,將商船沖向礁石,船穿水進,商人呼救。岸上之人,見風浪太大,不敢下水,束手無策,而商船搖搖欲沉,驚險萬狀。正在浪急波危際,眾人無計可施之時,只見林默娘在岸邊拔起一把青草,對海一吹,頃刻之間,化作無數大杉木,神推鬼擁,漂向商船,拱護商船四周,有如浮筏,不至下沉。不久風平浪息,船上之人相慶,以為天助。及至入港登岸修理船隻,見杉木漂流,不知原因,詢問鄉人,方知是神姑化草附舟,才得以脫險,感激不盡局限性驚歎不已!


施靈符莆令療疫(第廿二堵)


林默娘在世之時,有一天,莆田的縣令全家患了瘟疫,延翳救治,毫無辨法。當時的林默娘已是大名鼎鼎,救治瘟疫的高手,為百姓免費治病,分文不收,奇難雜症,藥到病除,是莆田老百姓的救星。這縣令大人本為地方首長,予召予喚,認敢不從,許多人拍馬親近還來不及。如今既全家得了瘟疫,本應一聲令下,就可把林默娘傳來府中治病。但他深知神姑既有神通法力,又不附焉官府,一心只為百姓救苦救難,不會屈服於他的權力。故誠心齋戒之後,親赴湄洲嶼,請她為其一家治療瘟疫。林默娘見他為官尚算清廉,遂告誡縣令說:“此乃天災,何敢隨便干涉?但念你一向仁慈,我替你懺悔。”就用九節菖蒲,書寫符貼,並兼湯飲之,立刻痊癒。自此傳遍寰中!


封闔家譽滿天下(第廿三堵)


宋慶元六年,即公元一二零零年,大奚寇作亂,朝師征討出擊。由於賊兵人數眾多,其勢甚銳,官兵恐慌,只好向媽祖求禱,禱神剛完,馬上濃霧四塞,調旋風向,水流相反。官軍順風乘霧,大舉出擊,大敗賊軍,擒其賊王,掃蕩無邊,奏凱而歸。領軍將領具奏媽祖神佑破敵之功,皇帝下旨詔儀追封媽祖父母及其兄妹。


踏祥雲陸天成仙(第廿四堵)


林默娘二十八歲時,時值宋太宗雍熙四年,也即公元九八七年,九月初八那天,林默娘收拾家中財物,向家人一一交待之後對家人說:“明日重陽,我欲登高,暫離喧擾塵環,特先告別。”翌日,她打扮得漂漂亮亮,盛妝與家人及村中姐妹道別。眾人依依不捨,意欲前往送行,被她婉拒。她說:“此次登高,雲程萬里,諸位姐妹,請勿同行。”然後依依離別,登上湄峰。眾姐妹遙相送,忽聞空中絲竹管樂,八音齊奏,仰見鑾興翠蓋,儀仗幢幡,紛踏而至。五彩祥雲降於湄峰,林默娘盤雲而上,冉冉上升,眾人無不欷虛驚異。她升入天際,不久彩雲布合,不復見矣!



回最頂